
當決定按下快門的那一刻,似乎也為攝影者的見證與經歷啟動了相當於儀式性的行為。2019到2021年期間,徐佳鈴以連年參與慶典的方式,分別藉由在美國內華達州沙漠中舉行的「火人祭」(Burning Man),以及隨白沙屯拱天宮媽祖徒步往北港的「進香之路」作為脫離日常生活法則的儀式。在特定且短暫的時間中,掬旅程中相遇之光,視之猶如宿命般的閃現、讓飽滿能量與多元觀感充斥,為自己儲存電力後再次迎向生活。然而相遇有時,疫情之下更顯珍貴,所以她持續紀錄;所以她等候而始終期待 —— 反思生命旅程中所有的接受與給予,被提醒著,無論如何總是不該感到絕望。
What causes our encounter; what makes it last?
There seems to be a drive that pushes one towards the fire within oneself.
Through every moment of pressing the shutter, Shannie Hsu practices her ritual of witness by venturing on atypical journeys. May it be the indescribable desert experience at Burning Man, Nevada; or walking the 400km Baishatun Mazu Pilgrimage in west Taiwan, the photographer attempts to steer away from everyday routine and recharge herself with human connection/ re-connection.

「時常受到遠方的某種感召而出發,目的地或許是沙漠中的瘋狂集會、傳承百年的古老信仰儀式、或交通極度不便又冷門的景點。回想最初的動機往往是一種對於『未知』的執念,似乎只要親自去解鎖或衝撞某些未知,就能驗證自己的存在,就能對抗人類文化的快速流逝。
行走探尋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與他人接觸對話,在體力或情緒的臨界點獲得幫助與支撐。縱然人物故事、場景和時空迴異,但發自內心的善意彷彿是一個極大的共通點。當人與人之間有了絕對的善意,什麼事情都能達成。善意擴散的路徑原本由事件本身向外觸及,參與的人成為路徑中的截點,以口述或行動的方式發散溫熱的光火給更多人。透過這些媒介的傳遞,事件本身的核心精神得以演化延續下去。」 — 徐佳鈴
“The incentive of my departures usually comes from the callings of “unknown”. By getting closer to the unknown, there could be a chance to figure out my own existence; a chance of a tiny renaissance of our shared past.”
“I was thrilled when I suddenly realized the universal link in places that are seemingly so different. The link that connects us is kindness. When humans treat each other with unconditional compassion and openness, everything is possible.” — Shannie Hsu
▶︎ 徐佳鈴 Shannie Hsu
1986 年生,心理系畢業,於影展與文化圈裡疾走的地味女子。
曾參與拍攝《城西生活節》傳統技藝職人《萬華老城咖啡香》咖啡師群像,在日常或非典型的遠行中紀錄情感流動與生活光暈。
Film photography addict, travels for bizarre and deep cultural festivities, obsessed with nostalgia — Shannie Hsu was raised in east Taiwan and Vancouver, currently based in Taipei. She received UBC BA Psychology degree and has been working in the creative industry since 2010.
As a self-taught photographer, her works reflect her interest in travel and culture. Her rhythmic compositions convey personal intimacy and human emotions with elements of pleasant surprises in daily life.









火人祭
01.
2019年Shannie踏上前往美國內華達州黑石沙漠(Black Rock Desert)的旅程,在臨時搭建出的城市中,與數萬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陌生人共同參與火人祭(Burning Man),而這些參與者被統稱為「burner」。舉辦了30餘年的火人祭,將所有的社會規範隔在沙漠城市之外,沒有貨幣交易、沒有期待回報的付出 ,僅有10條原則方向:
無條件包容 Radical Inclusion
無條件給予 Gifting
去商品化 Decommodification
自力更生 Radical Self-Reliance
自我表現 Radical Self-Experession
社區精神 Communal Effort
公民責任 Civic Responsibility
不留痕跡 Leaving No Trace
積極參與 Participation
活在當下 Immediacy
「這是一個巨大的社會實驗」,然而,在物資有限的嚴峻環境下度過為期9天的沙漠生活並不容易,「肌膚佈滿粉塵的質地,火的熱。」她回憶。翻開皺皺的口袋尺寸 Moleskine 筆記本,一段潦草的筆跡寫道:
「2019/8/24。
沙塵暴all day long 灰頭土臉不誇張。
身體覺得很累很乾,不敢吃東西,不敢煮咖啡,覺得自己衣著out of place 整個人 out of place。下午幫兩個男子蓋房子覺得自己有點用處,但很快就沒電了。傍晚回到帳篷躺,之後散步去看看正在建設中的 Black Rock City。入夜後陷入一種無法融入的低潮,早早回帳篷,把自己清理乾淨後好一點點,思考:為何我是這樣的狀態?」
02.
火人祭閉幕的前一晚,將具象徵意義的巨大人型木作雕像燒毀是最重要的儀式,也宣告著一年一度慶典將近尾聲。伴隨著樂音穿透人心,burners 群聚在降溫的沙漠夜晚中望著火光、分享烈焰帶來的溫暖;當一切在眼前燒盡,是時候跟過去道別。
火人祭的原則之一「不留痕跡 Leaving No Trace」,Shannie 描述當時所見:『儀式完成後 burners 圍著火焰起舞,也逐步著手收拾整理環境。甚至從進到沙漠第四五天開始,藝術家們就陸續開始將臨時搭建的木造巨型建物付之一炬。』為了被燒毀而存在的建物與這座包容眾人的臨時城市最終被竄升的火舌吞沒,慢慢化為灰燼 ——
「火能喚起人類的本能。
火是慶祝、聚集、歌舞、歡愉;
火是尊敬、寧靜、哀悼、自省。
火,開啟了往後所有在沙漠裡發生的故事。」
關於火,Shannie 這樣寫下。
隨著慶典結束,眾人竭盡所能地讓沙漠慢慢回復至他原始的樣子。
-
火人祭起源於1986年,是一年一度在美國內華達州的黑石沙漠中所舉辦的大型慶典活動。為期九天的活動始於美國勞動節前一個星期六,結束於美國勞動節(九月第一個星期一)當天;於週六晚上以燒毀巨大人形木像及藝術裝置最為最重要的儀式,並宣告活動將近尾聲。火人祭於2020及2021年,因COVID-19疫情改為線上舉辦形式,但仍有一群burners親身前往,以身體實踐完成對個人儀式的終極展現。

白沙屯媽祖進香
01.
對信眾而言,媽祖等於是守護台灣的母親。原先對於信仰活動並非深入了解的Shannie,因緣際會之下在2020年首次參加了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這個契機來自於某次來孖空間,與在巷口賣甘蔗汁的姐姐聊天得知細節後,毅然決然加入。在歷經了一場考驗體力與毅力的朝聖之路,並遇到許許多多與自己前往同方向的友善同行者後,深刻感受到什麼是『結緣』。
「Be a Giver - 做一個給予者
路途上除了媽祖的粉紅超跑、上萬的香燈腳之外,還有一群人是進香文化風景中不可或缺的身影,我稱他們 The Givers, 給予者。
給予有很多形式,在馬路旁端著各式補給飲料涼水膳食的人們、大聲用台語為你加油『辛苦了,勞力!』的叔叔阿姨,幫痠痛的雙腿噴上藥酒的、處理香燈腳足上水泡中暑等等狀況的醫療團隊、提供古法退火解毒良藥「綠豆葟」藥粒的八十歲阿嬤、指揮交通還要幫忙拍照的警察大人、沿路撿拾垃圾的環保單車隊,當然還有車身上寫著『不要硬撐,累了請上車』的發財車轎車駕駛們。或許他們是無法以步行參與的信眾,或許他們是受到香燈腳毅力感動的當地人,也或許他們純粹想為這個盛會做些什麼,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參與著、互相扶持著。
雙腿已經快沒有力氣,腰背痠痛到爆炸、疲憊到崩潰的時刻,這些 Givers 給予行走中的我好多力量(和熱量)我知道如果沒有這些無私給予、笑容又無敵可愛的人們,我是無法完成這麼漫長的徒步旅程的。白沙屯媽祖進香彷彿是一座烏托邦的縮影,眾人持有相同的信念、向著相同的目標,一心只希望這400公里的任務能夠順利圓滿。那些給予和接受善意的瞬間,人間充滿了神性。
下次走的時候我也想為這些人們做些什麼。每一步每一步都在提醒著自己:Be a Giver. 」
02.
「走路的時候最喜歡的風景之一就是前方『香燈腳』的背影,不管是背包的裝飾巧思,或是值得偷偷筆記實用的裝備,每個人各有故事值得玩味,觀察紀錄讓漫長路途更有趣了。
傳說早期農業社會的白沙屯『香燈腳』基本配備是:細繩網袋中裝著進香旗、草鞋、乾糧、換洗衣物(抵達朝天宮拜天公時要換穿新衣)油紙傘及金紙線香,如此而已。現代人的包袱和古早時期簡樸的風格差別還真大。
至於為什麼要叫這些隨行的善男信女們香燈腳呢?據說這個名稱源自清代,『香』與『燈』是信徒透過火的燃燒傳達敬意和祈願,也有薪火相傳的意義。而『腳』代表的是組織內的成員,這個字帶有謙卑的意味,也象徵了對媽祖的臣服。(資料參考:媽祖婆的香燈腳 — 白沙屯拱天宮簡介)除此之外『勇腳』也是另一個可愛暱稱,源自於身著黃衣黃褲負責扛轎、敲鑼的『大轎班』制服中間印著一個大大的勇字。畢竟在安裝了雙渦輪的『粉紅超跑』旁,誰不希望像他們一樣身強體壯、健步如飛咧!」
時間快轉,來到尊重多元信仰行為的現代。參與進香活動的同行者可能都有不同目的性,有為了信仰而行;有為了體驗而行;有為了靜心而行;有為了挑戰極限而行;有為了許願或還願而行;也有為了田野調查而行 —— 在便利的時代中,以徒步作為貫徹意志的儀式,通達各自的目的。受到啟發的Shannie就這樣匯聚在這以粉紅超跑為首的鮮豔人流之中,也成為其中一名香燈腳,並用自己的方式將接收自他人的善意再傳遞出去。
-
白沙屯媽祖往北港進香活動已持續近200年,除了信眾自發性參與之外,堅持徒步、與每年皆無固定進香路線是其主要特色,其中包含舉行日期及天數,均以擲筊方式向白沙屯媽祖神像請示而決定之;此外,行經路線及媽祖神轎休息過夜的地點,也是在進香隊伍行進時由媽祖神意透過神轎搖晃的方式指示,難以預知。目前是臺灣徒步進香距離最遠的團體,自苗栗通霄出發至雲林北港來回約400公里。
「白沙屯媽祖進香」於2008年被登錄為苗栗縣民俗文化資產,並於2010年被指定為國家無形文化資產重要民俗;其保存團體為白沙屯拱天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