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object
影像物
☐ ☐ ☐ ☐ ☐ ☐
偶爾睡得淺
很早的時候醒來
電器延長線的指示燈在微明的灰色中發出亮橘色的光
夢裡還是沒有趕上遊覽車
電影《變腦》中 人把自己兌換成了小人偶
留在電影明星的腦裡
是想要抵達什麼地方嗎
試著讓鼻頭更濕潤
看起來氣色更好
想要成為不是自己
在網路世界中瞎晃
像是一個可以誰也不是的觀光客
懸浮在影像資訊的流逝當中
而搜尋的足跡又回到自己的腳下
不禁好奇,眼前事物為何來到眼前
而它們只是老老實實地待在那裡
☐ ☐ ☐ ☐ ☐ ☐










許瑋恩 HSU, Wei-en
1993年生,現生活與工作於台南。
經常透過重新編輯既有的影像及提供敘事,展現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之間的關係糾纏。 — 個人身份、人據以稱為人的主體性,在當代生活裡與被製造出來的影像於互動過程中變動,皆使主體意識在敘事與影像邊界中滲漏、滑移與釋懷,呈現一種心理圖像。
Born in 1993 in Kaohsiung, Taiwan. Lives and works in Tainan.
Her creative works often take the approach of revising existing images and providing narratives to illustrate the entangled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 memories and collective memory. “Personal identity” and the “subjectivity” that grounds humans to their identity undergo changes in modern-day life and the process of interacting with created images. At the boundaries of narrative and images, “subject consciousness” begins to ooze, slither, and release itself, projecting a psychological representation.
個展|2013 《把知道的事當作不知道的事說出來》,南北畫廊,台北
影展|2019 《太平洋海盜》,關渡美術館,台北
聯展|2019 《太平洋海盜》,關渡美術館,台北
2017 《而言他》,加力畫廊,台南
2017 《Bug程序錯誤》,兜空間,台南......等


☐ ☐ ☐ ☐ ☐ ☐
作品:〈看電影的小人〉,媒材:紙、水彩、粉彩,年份:2021
“ 1999年Charlie Kaufman的電影《變腦》中,主角Craig是名操偶師,⾯貌模糊的⼩⼈偶在他臨時搭建的戲台上或低垂雙眼、遲疑前⾏,⼈偶細微的動作與他的精神合⼀。某天,就在他選擇放棄潦倒的藝術家生活而去應徵檔案管理員之際,意外發現位於公司7 ½ 樓的檔案櫃後有個神秘的暗黑洞口,此通道好似可以進入他人腦中並主導其意識...
「沈溺」這個概念,是我很在意的。
劇中⼈物⾏動的主要驅⼒,是不斷地想重回15分鐘的他⼈意識。當⼈意欲看⾒什麼,出現在我們眼前的 —— 是什麼讓我們感覺親密︖ ⼈如何拼湊⾃⼰的視覺?而想像這樣的視覺給我⼀種⽬盲的感受。它的質地是影像的,同時也是物質的;這樣的「影像物」在⾃我與世界之間飄浮著。 ”
_ 許瑋恩
-
《變腦》Being John Malkovich,1999上映的電影。編劇:Charlie Kaufman,導演:Spike Jonze。由John Cusack、Cameron Diaz、John Malkovich主演,Malkovich在劇中扮演虛構化的自己。


☐ ☐ ☐ ☐ ☐ ☐
作品:〈狗頭人的肖像研究〉局部,媒材:複合媒材,年份:2021
“ 〈狗頭人的肖像研究〉是來自網路上陌生人的自拍照,他們的面孔與狗的五官結合在一起,而他們明顯都被新的自我形象逗樂了——更有活力、鼻頭濕潤且同時氣色更好。我好奇在這狗頭人身像中,人在其中施以的自我觀看。 ”_ 許瑋恩
相較於〈看電影的小人〉系列作品中,藉由凝視人們意欲「轉換身份,並成為他者」的觀察,而進行不同迴路之敘事編組;在〈狗頭人的肖像研究〉作品中,許瑋恩則是將目光轉移至客體在「形態變化」的研究上:人們透過虛擬變裝濾鏡成為另一種形象而獲得喜悅與滿足的狀態,此時此刻的他們在這世界中已找到最美好的自己。
這組作品有後座力,像是觀看《黑鏡》影集後所帶來的衝擊與省思。



☐ ☐ ☐ ☐ ☐ ☐
作品:〈Search Suggest〉,形式:video, 綜合媒材,年份:2021
“ 在網路上搜尋,這件事就像說話。
當人決定要把話說出口,也許就已經假設了它會被誰聽到,在「說 —— 被說」過程中,關於「我」的事件逐漸定錨。〈Search suggest〉呈現一個關於這樣的記憶、詮釋、認同的過程裡,「我」的故事。 ”_ 許瑋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