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bannerT&C .jpg

高雄獎2020

Updated: Jun 27, 2020

2020.05.17 高雄市立美術館|孖X萬德佛・來福的話題超展開(上)


本來和萬德佛・來福是為了看徐永旭的《以光織界》而去高美館,後來發現劉國松的《奔・月》、《南方作為相遇之所》和《高雄獎》也正展出中,因此一天之內看了4個展。沒預先做功課的情況下,我們以非常直覺的感受去觀賞作品,然後展開朋友之間沒什麼包袱的對話和討論,但其中也涉及了部分一直以來我們各自關注的領域;既是開放的態度又保有私人的價值觀和品味標準。因為覺得珍貴,所以把它記錄下來。

前往高美館的途中,巧遇愛鳥人士。


🍶 孖:

「《高雄獎》和我們鄰居的《台北獎》有什麼明顯差異?應該不會只是地方性區隔而已吧?」


🍶 福:

「就評選機制而言,差異性就蠻高的。雖然兩個獎都會不分項目地選出數名『入選獎』,但《高雄獎》有明定的五個主要項目作評選,會先各自選出一名『優選』後,再由五個優選中選出三名不分類的高雄『首獎』。那《台北獎》的話,一開始就是不分類的競賽,然後選出五名『優選』和『首獎』一名。另外,比較特別的是,《高雄獎》還有一個叫做『何創時書法篆刻類特別獎』是由基金會所支持。


獎金的話就要另外查了,但他們的本意基本上都是創造一個可以彼此切磋的平台、並且鼓勵創作。不過,因為徵選機制不同也就會產生不同評選面向,像是《台北獎》因為不分類又沒有作品媒材限制,所以就會很注重展覽計劃提出的論述,嗯就是自述作品的能力;《高雄獎》則是在各評選類別中需要講求更臻純熟的表現。」


🍶 孖:

「我覺得這樣蠻很好的,不同的評選機制可以讓獎項的定位被區隔出來。我思考的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多元性和主辦方的形象定調問題。畢竟官辦資源較豐富,比較有可能讓獎項設立的功能作最大發揮、區分出更多可能性。以我的理解,這其實就是產業行銷推廣的作法,以獎金作為誘因而受到關注、透過競賽機制讓創作者被看見,甚至顯影出當屆整體創作主題或關心議題的取向,也提供產業市場一個指標性的參考方向;人才的拔擢也是相當明顯的目的之一。


其中應該也有一些比較複雜的操作環節,像是評審構成或是官方包袱等等,但我覺得要再多觀察、了解一點再討論比較好。」


🍶福:

「之前曾經看過《高雄獎》回顧展,覺得非常有活力。不管是作品佈展的方式、或是主題的百花齊放,都是比較生猛的。這次的《高雄獎》似乎也承襲這個風格,像是其中有一件作品是李亦凡的《Important_message.mp4》善用大量不分真偽的網路資訊、敘事脈絡清楚、風格又很強烈。很像在網路很紅的老高的影片,其實是很多潮流人士會喜歡的。不過觀賞時並不太舒服、有壓迫感,和蠻干擾的警鳴聲,但這可能也是他的用意。


另外,我喜歡的是石孟鑫的《A》這件作品,除了他使用像是掃除用具和一些風馬牛不相干的現成物件去鋪陳他的概念很有趣,而且佈展的形式也蠻好。只不過,我很好奇這件『首獎』作品的入口處並不明顯,是刻意處理的嗎?其實我是在最後確認是不是所有作品都有看到,才再折返回去找出這個展間來。這其實是蠻浪漫的過程,不過我也想過,就算最後真的錯過了這件作品,應該也是不失浪漫的失落經驗吧。」


🍶孖:

「你好豁達!《A》的作品氣質很好,但我對《Important_message.mp4》較有感覺,莫非我也是潮流人士哈哈。我喜歡這種龐雜大量的資訊所組成的主題敘事結構,分不清是不是在唬爛,最後還導向一個不知所以,或者說是一個高反差的終止,就很有反映身在當代的焦慮、憤怒和茫然。說書的角色設定也很有意思,是個頭模!我猜想就是無差別地指向任何一個人的意思吧。我同意那個ㄇ型環繞大螢幕觀看起來確實很累、對我的肩頸造成很大的負擔!具象地把擔心漏接資訊的慌張感丟給觀眾的身體去體會,效果達成,好我感受到了。


另外,我覺得李立中的《竹篙山戰役和紅腳笭》這個計畫蠻好的,呈現方式或許比較偏向博物館的展示性質,但對特定事件的有感、再經過資料搜集、考察及訪談的過程中得到一些感知,是藝術家很重要的養分和啟發之一。起初認為或許是先就文化本身釐清脈絡,期待未來他會再深掘後轉換表現形式。但是,後來找出這件作品的藝術家訪談,發現竟然是在戰役史實之上虛構關於菜鴿被賦予重要角色的野史,真是嚇了一跳,非常驚喜。讓我又更喜歡這件作品了。


還有,簡佑任的《台灣山海屏風—木靈》一瞬讓我直接聯想到高雄的現況,美輪美奐的山林屏風後是砂石遍佈的施工場景,就覺得真的很寫意又很寫實,不過他好像不是在講高雄?!還是他講得就是一個整體環境概況?」


🍶福:

「嗯,他應該不是在講高雄,但這樣的呈現手法的確是經常被使用。另外,我也覺得李立中的《竹篙山戰役和紅腳笭》不錯,剛開始也覺得呈現方式比較像資料陳列,但後來發現我被騙了,就覺得這樣的處理方式很好。也覺得,難怪一個政權要統治一處就要先介入他的文化。如果展間有規劃類似藝術家的訪談介紹影片或其他形式的統整,或許觀眾可以對作品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和其他解讀。那像這類的作品,我還觀察到另一件吳芊頤的《如詩的光景》系列,她用紙膠帶創作所展現的形式帶著暗示性,但透過錄像的說明,我會想要更進一步了解發生在苑裡市場的大火是怎麼一回事。」


🍶孖:

「嗯,藝術創作的底蘊回歸到對生活的觀察、對自身內外環境的自覺,或許也是世代創作者的課題。畢竟創作的能量是一種循環,如果説作品成為溝通媒介、或即使是成為一個封印之所,也不會因為時代交替而磨損其價值。不過我們又沒接業配,是不是有點太正向?!希望*富邦可以投資我們啦哈哈哈。」(*富邦金控企業標語為『正向的力量』)




2020.05.17 高雄市立美術館|孖X萬德佛・來福的話題超展開(下)

https://www.herherzi.com/post/以光織界-奔月-南方作為相遇之所


《高雄獎》各項得獎者訪談影片:

https://www.kmfa.gov.tw/ExhibitionDetailC001100.aspx?Cond=631c2149-3814-4e7b-94bf-94a6cd3ae35c


淺談高雄鹽埕區發展及美食路線圖:

https://www.facebook.com/zispacetw/videos/664677761054504


「萬德佛・來福」是:

https://www.instagram.com/wonderfulife_goods






119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